宣教的腳步
門訓與福音是石牌信友堂向內看,建立教會的行動策略,
宣教與植堂是石牌信友堂向外看,回應使命的行動策略。
宣教,是我們的DNA
感謝神,呼召石牌信友堂成為宣教的教會,讓我們在大使命的宣教工程上有份參與,並經歷神格外豐盛的恩典與賞腸,使我們福杯滿溢。原來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,教我們在服事中得福,在操練中蒙恩,在守望中與神同行。
從1996年開始關心宣教、參與宣教,在禱告尋求中我們建立了一些雛形與特質來型塑「石牌信友堂」在宣教服事上的特色
- 領受神的呼召成爲差派的教會,並差遣支持宣教士到工場,去做撒種、栽培或收割的工作。
- 成爲跨越不同國界、種族、女化的福音宣教參與者
- 是宣教 告的操練者
- 藉由成主教育、宣教年會 短宣參與,成爲宣教的傳播者
- 弟兄姐妹甘心樂意奉獻,使宣教工場有糧,成了神豐盛恩典的見證者
- 孩子們在多次多方的經歷、鼓勵、禱告及學習中,認識宣教並參與献身服事,成爲宣教事工的傅承者。
Diaspora 移居
土地 (或地),是貫穿整本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的重要主題。
同樣的,離開原來居住地,也是一個重要且貫穿整本聖經的題目,因此「移居者」,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概念。
我們今年崇拜的講台花了許多時間來看的創世記: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、約瑟,都是移居者或寄居者。許多聖經新、舊約的重要人物或主角:摩西、約書亞、路得、大衛、尼希米、以斯拉、以斯帖、耶穌的門徒們、保羅… 在生命當中也都自己當過移居者或密切接觸過移居者。
我們看到:因為「有人移居」,所以信仰與文化產生彼此影響,這也是聖經的重要主題! 移居、跨文化互動,的確是我們信仰當中的一個主軸,甚至耶穌降世道成肉身,或是基督徒暫時在世上的生命而仰望天上永恆的家,也都是一種與移居相關的概念。
而當我們想到福音與宣教時,事實上,不論是上帝的子民離開本地本族,到了移居地與當地人互動,或是有移居者搬到/來到上帝子民附近而被上帝子民影響,這種文化與信仰的彼此牽絆影響,在聖經中以及現實生活中都是常見的。 今年的宣教月,教會要談「移居者」,我們可以更多來思考,在理論上:移居的神學、移居與我的關係。 並更多在實際面:在這個地球村的時代,語言、地理、國家的距離都被拉近了,當上帝把跨文化宣教的機會放到我們家門口時,我們要如何擴展我們的眼界? 我們已經做了什麼? 我們該如何回應?
誰是移(寄)居者?
親愛的家人們,今年的宣教年會,延續過去三年的主題(使命門徒、使命人生、跨出圍籬),我們要繼續從門徒建造的眼光看「移居者」的宣教。
誰是移(寄)居者呢?是我們身邊的外國旅客?是我們身邊的移工?還是我們自己?
聖經上提到寄居者至少有三個角色:
《以色列人》
經歷離開本族本家、經歷離開埃及為奴的、經歷在曠野漂流、經歷進入迦南地、經歷亡國被奴⋯,整個以色列歷史就是一個寄居的歷史。於是舊約有各樣關於寄居者的教導。
「「不可欺壓寄居的;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作過寄居的,知道寄居的心。」」出23:9
「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,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。」申10:19
「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,是寄居的,與我們列祖一樣。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,不能長存。」代上29:15
《耶穌》
為了完成天父的救贖計畫,離開天上的寶座,降世成為人的樣式,在地上短短的三十多年;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。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,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。」約1:14
《眾聖徒》
聖經上說,我們這群同屬天國的子民,跟隨天父的救贖計畫,在地上是短暫寄居的,我們如何過在地的日子,取決於我們是否真的相信並跟隨福音。
「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、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,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,」彼前1:17
「親愛的弟兄啊,你們是客旅,是寄居的。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;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。」彼前2:11
在現實生活中,我因著工作常常往返不同的國家,在異鄉(尤其在西方國家)的確不乏被歧視的負面經驗,那種感覺是不舒服的,有時我也會適時的反教育;然而在其他地方,我有時也會犯一樣的錯誤,帶著有色眼鏡看某些特定文化的族群,甚至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裡,因著優越感輕視身邊離鄉背井的移居者,忘了我們這群生活在台灣的天國人也是寄居的客旅,是我需要正視並悔改的罪。
照著聖經的教訓因著我們認識自己的身份以及普世的宣教計畫,激勵我們學習面對身邊的人。可以有不同的眼光和作為!
《消極的作為:不分種族,平等對待身邊的人》
「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;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,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。」希13:2
《積極的作為:邀請彼此成為天國的同胞》
「這樣,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,是與聖徒同國,是神家裏的人了;」弗2:19
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,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, 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; 從前未曾蒙憐恤, 現在卻蒙了憐恤。」彼前2:9-10
當我們在思想對身邊移居者的宣教時,懇求聖靈光照我們的心態和眼光,我們的身份是天國的子民,為此,在地上我們和身邊的人同為寄居者,於是我們宣教的行動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,卻是因著有機會一起領受福音,共同盼望那不分種族、榮美的永恆家鄉。
我們也是移居者
當基督徒信主了,我們的身份轉變了,成為永生上帝的「兒女」、禱告「我們在天上的父」;知道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,回到天上永恆的家才是;也領受了使命,耶穌離世前的禱告-他們不屬世界,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。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;你的道就是真理。你怎樣差我到世上,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(約17:16-18)。所以,如今基督徒在這世上的每一天,帶著被差、成聖的使命,過著「移居者」的生活。
我們的心情,跟許多移居者是類似的,我們「不屬於」這裡
基督徒有一個焦慮,我們很想要擁有土地、房子、資產、名聲、能力、關係…但我們又知道這些不是我們真正的盼望,帶不回家。花上人生寶貴的時間、力氣、精神去得著這些,又因為知道自己的身份而掙扎與擺盪。
這是移居者的心情,從另一個國家、文化來到這裡,這裡有許多想要得到的、渴望擁有的、不一樣的生活方式,現在花了代價、時間、青春在這裡,但這個社群卻不擁有我,我也不真的擁有這裡,語言的不一樣、習慣的不一樣、價值的不一樣,一再的提醒我,不屬於這裡。
我們的心情,跟許多移居者是類似的,我們「暫時」在這裡
基督徒有一個嘆息,在身體有病痛的時候、在衰老的過程中、在苦難裡,會問上帝,還要多久,我才會回到天家? 一方面慶幸現在的一切只是暫時的,一方面擔憂當我離開後,還有許多兒女、朋友、關係…這些都會與我分離。
這是移居者的心情,在工作勞累之後、在需要努力適應各種不一樣之時、在孤單與思念中,會一直問自己一個問題,還要多久,我才會回家? 一方面慶幸自己在這裡有許多付出與得著、一方面又承受著各種壓力、思念、孤單…當我離開之後,似乎又會失去許多現在擁有的生活與事物。
我們的心情,跟許多移居者是類似的,我們「期盼著」回家
基督徒有一個盼望,越認識真理、越抓住上帝的恩典,就越渴望回家的那一刻,漸漸的在世上的一切與擁有,不再抓住我的心、不再有吸引力,而是期待回家的時候到來。
這是移居者的心情,來到這裡工作、賺錢,就是為了回去之後可以有更好的生活、更多的資源,但離家越久,有越多的連結與思念,就越渴望回去的那一天,現在的生活、工作、努力,都為了將來而行動。
弟兄姐妹們,我們被耶穌呼召,帶著被差、成聖的使命,正在與許多「移居者」一起生活,可以多一點體會移居者的心情,與他們的焦慮一起,他們不屬於這裡,我們也不屬於這世界;與他們的一起嘆息,還要多久,才可以回家…也可以向他們分享我們的信靠與盼望-即使回到世上的家,仍然會有分離,唯有天上的家,才是生命真正的歸宿。
從石牌信友堂出去的宣教士們
1996-2001 蘇丹
2003-2004 迦納
2004-2007 肯亞
2008-2020 印度東北
2021-2023 台灣SIM辦公室主任
1999-2017 蒙古
2018-2023 台灣宣教動員
2004-2023 南非
2005-2009 泰北教中文
2010-2023 南非德班祖魯族
2014-2016 塔塔國
2016-2020於塔塔念書
2016-2019 日本東京華人教會
2017-2023 創啟地區
2019-2023 創啟地區
2023- 創啟地區
2024- 創啟地區